您好,欢迎访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mtDNA(模糊匹配)
9条记录
茶六斑褐锦斑蛾Sorita pulchella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茶六斑褐锦斑蛾(Sorita pulchella)线粒体基因组特征,探究其分类地位,并分析蛾类高级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野外采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易贡茶场发生的茶六斑褐锦斑蛾。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获得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分析其基因组结构特征;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鳞翅目斑蛾科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茶六斑褐锦斑蛾(GenBank登录号:MZ157403)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总长度为15 216 bp,编码37个基因,即13个蛋白质编码的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rrnL和rrnS)和1个A+T富含区。其基因组成与其它已知的鳞翅目昆虫一致。蛋白质编码基因的A+T的含量为77.7%,长度为10 830 bp。tRNA中的A+T的含量则为80.9%。22个tRNA的二级结构仅trnS1缺少二氢尿嘧啶环,其它tRNA的二级结构都为典型的三叶草型。20个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包括两个外群。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斑蛾科内的系统发生关系为:(Zeuzera multistrigata+Endoxyla cinereus)+(((Apoda limacodes+Narosa nigrisigna)+((Iragoides fasciata+(Thosea sinensis+Thosea sythoffi))+(Parasa consocia+(Mahanta tanyae+Monema flavescens))))+((Phauda flammans+Zygaenafilipendulae+((Illiberis pruni+Illiberis ulmivora)+(Pidorus atratus+((Amesia sanguiflua+Rhodopsona rubiginosa)+Eterusia aedea+(Histia rhodope+Sorita pulchella)))))))。最大似然树的结果为:(Endoxyla cinereus+Zeuzera multistrigata+((Apoda limacodes+Narosa nigrisigna)+((Iragoides fasciata+(Thosea sinensis+Thosea sythoffi))+(Parasa consocia+(Mahanta tanyae+Monema flavescens)))+(Zygaena filipendulae+(Phauda flammans+((Illiberis pruni+Illiberis ulmivora)+(Pidorus atratus+((Amesia sanguiflua+Rhodopsona rubiginosa)+(Histia rhodope+(Eterusia aedea+Sorita pulchella)))))))))。【结论】斑蛾科和刺蛾科皆为单系群。贝叶斯系统发育结果表示,六星斑蛾和朱红毛斑蛾分化较早,梨星毛虫与榆斑蛾互为姐妹群,玉带斑蛾单独成为一支,釉锦斑蛾和黑心赤眉锦斑蛾互为姐妹群,茶六斑褐锦斑蛾与重阳木褐锦斑蛾互为姐妹群,它们组成的一支再与茶柄脉锦斑蛾互为姐妹群。

关键词: 茶六斑褐锦斑蛾 线粒体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系统发育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查吾拉牦牛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3

摘要:为了解查吾拉牦牛(Bos grunniens)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对查吾拉牦牛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组装及注释.结果表明,查吾拉牦牛完整的线粒体DNA为环状分子,全长16323 bp,其核苷酸组成分别为:A占33.71%,T占27.30%,C占25.78%,G占13.21%,A+T含量为61.01%.总体组成包括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ND1~ND6、ND4L、COX1~COX3、ATP6、ATP8和CYTB),以及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ND6和8个tRNA基因(tRNA-Ser、tRNA-Pro、tRNA-Glu、tRNA-Tyr、tRNA-Cys、tRNA-Asn、tRNA-Ala和tRNA-Gln)均编码在轻链上,其余基因编码在重链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查吾拉牦牛与娘亚牦牛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查吾拉牦牛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其起源进化和育种改良.

关键词: 查吾拉牦牛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措勤紫绒山羊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摘要:措勤紫绒山羊是中国优良的绒用地方山羊品种,从线粒体水平分析其与其他中国地方山羊品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措勤紫绒山羊的种群分类和遗传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随机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措勤紫绒山羊线粒体基因组进行获取、拼接与注释。结果发现措勤紫绒山羊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41 bp,主要由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编码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区)4部分构成;基于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序列构建8个地方山羊品种的系统进化树,发现措勤紫绒山羊与柴达木绒山羊的遗传距离最近,推测是由地理位置相近所导致的。本研究为措勤紫绒山羊的品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 山羊 线粒体基因组 D-loop 系统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牛亚科部分群体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摘要:为了在从母系遗传上研究西藏牛亚科部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西藏巴美牛、当地土种牛、驼峰牛以及引进娟珊牛4个群体18个个体的mtDNA D-loop控制区全序列,并测序.结果显示,D-loop区大小分布在892 bp~912 bp之间,不同群体间存在长度差异,同时西藏各群体牛D-loop区富含A、T碱基,共检测到颠换、转换、插入、缺失以及颠换和转换共存同一位点等5种突变类型.4个群体发现17种单倍型,多态位点达到125个,平均单倍型多样性约为0.992,平均核苷酸多样性约为0.039,表明西藏黄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7种单倍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出现相互交流的情况,巴美牛和驼峰牛亲缘关系最近,当地土种牛仍为较纯的黄牛,西藏黄牛群体不包含瘤牛单倍型,均为普通牛单倍型.

关键词: 藏黄牛 线粒体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部分山羊群体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畜牧与兽医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西藏不同山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提取4个山羊群体DNA,扩增其mtDNA D-loop区,并测序。结果显示:西藏山羊群体mtDNA D-loop区长度在1 200~1 212 bp,各群体山羊D-loop区富含A、T碱基,共发现106个多态位点,分离出21个单倍型。西藏山羊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085 7~1.000 0,0.007 04~0.019 14,4个群体山羊碱基突变率高,表明西藏山羊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核苷酸歧义度、NJ系统进化树表明西藏山羊群体间有共同母系血源,部分支系母系起源于镰刀型角野山羊(Capra aegagrus)和捻角山羊(Capra falconeri),同时存在其他的母系起源,支持山羊品种内的多起源说。

关键词: 藏山羊 mt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Cytb基因多态性研究西藏地区8个藏山羊群体遗传结构及母系起源

畜牧兽医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基于Cytb基因多态性探讨藏山羊群体间遗传结构及其母系起源。对西藏8个地区157只藏山羊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b)全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构建系统发育邻接树等。结果显示,藏山羊Cytb全序列为1 140bp,在8个群体中共检测到33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736和0.001 8,表明西藏地区藏山羊群体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78.6%的群体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组内群体间的变异极显著(F_(SC)=0.321,P<0.001);系统发育邻接树分为了4个单倍型组(Haplogroup A-D),提示藏山羊有4个母系起源;单倍型网络图显示,不同地理来源的藏山羊没有完全聚类在同一群簇。在历史驯养过程中,藏山羊发生过群体扩增事件。本研究表明,西藏地区藏山羊有4个母系起源,并呈现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虽然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隔格局,遗传结构差异在缩小。本研究结果为藏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藏山羊 Cytb 线粒体DNA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亚东鲑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来源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褐鳟(Salmo trutta)日本品系和亚东鲑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上述两个群体8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基因多态性,综合分析日本品系和亚东鲑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来源。结果表明,褐鳟日本品系等位基因数为2~10个,亚东鲑群体为4~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1304和3.8988;观测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3404~0.7128和0.1020~0.8776,其中褐鳟日本品系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612,亚东鲑群体为0.5510,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671~0.7794和0.5216~0.7932;褐鳟日本品系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680~0.7440,平均为0.5964,而亚东群体PIC为0.4660~0.8370,平均为0.5926。研究分析褐鳟、亚东鲑线粒体D-loop基因序列和欧洲褐鳟已知五个地理居群D-loop基因序列,日本品系褐鳟和亚东鲑与欧洲大西洋居群褐鳟聚在一支,亲缘关系最近。

关键词: 亚东鲑 微卫星 线粒体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牦牛mtDNA ATP8全序列测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西藏16个牦牛类群共367头个体的mt DNA ATP8(Adenosine Triphosphate 8)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西藏牦牛mt DNA ATP8基因全长201~203 bp,T、C、A和G 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3%、23.0%、41.8%和6.0%,A+T含量明显高于G+C,表现出一定的碱基偏倚性;在367头牦牛中,共检测到19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信息位点15个,简约信息位点4个,存在转换和插入2种变异类型,碱基替换中存在转换73次,以A/G、T/C为主,占98.63%;在插入变异类型中以A碱基插入为主;367头牦牛共捡出2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32和0.001 89,说明西藏牦牛具有较贫乏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显示,西藏牦牛可分为2类,其中桑日牦牛、类乌齐牦牛和桑日牦牛为1类,其余牦牛类群为另1类。20种单倍型可以分为2个聚类簇(I和Ⅱ),其中聚类簇I包含17种单倍型,占全部单倍型数的77.27%,包含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西藏牦牛类群;聚类簇Ⅱ中有3种单倍型,囊括了除错那、嘉黎、康布和帕里类群外的12个类群,显示西藏牦牛存在2个母系起源。

关键词: 西藏牦牛 线粒体DNA 58基因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牦牛mtDNAcytb基因的序列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测定了嘉黎牦牛、桑桑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康布牦牛、江达牦牛、

关键词: 西藏牦牛 cytb基因 序列多态性 mtDNA 系统进化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分子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