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群落结构(模糊匹配)
7条记录
西藏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 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59,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6,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3,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50,优势物种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有4组物种间存在正关联,关联性从高到代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新棘吻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与束首线虫未定种。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不存在种间关联。从感染与否看,被感染的宿主数量超过采样群体宿主数量的一半,其中,以感染1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最高,感染2种寄生虫的宿主出现频次也较高, 3种和4种寄生虫共同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明显降低,未发现5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宿主。与同位于西藏南部,并曾经相连的哲古措Chugutso Lake相比,两个湖泊尽管地理位置相近,宿主鱼类种类相同,寄生蠕虫物种组成一致,但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具有自身特点,即更高的平均丰度,绝大部分寄生蠕虫种群也具有更高的感染率,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也与哲古措不同。种间关联被用来判断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各种群两两间是否存在共存或排斥关系,即种间亲和性。在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种间亲和性最高。但这种关系并不稳定,会随着水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物种组成等的变化而变化。共感染的宿主出现频次变化提示,随着一个亚群落中物种数的增加,种间的相互作用越大,保持共存也越难。

关键词: 群落生态 寄生蠕虫 群落结构 种间关系 羊卓雍错 高原裸鲤 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萨河秋季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环境工程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拉萨河秋季着生藻类多样性及水质状况,2017年秋季对拉萨河流域开展了较系统的水环境和着生藻类研究。1)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藻类鉴定与分析,现场采用水质测量仪测量水质理化参数。拉萨河秋季共鉴定出着生藻类32种属,以硅藻、绿藻和蓝藻为主,硅藻占总种属的50%。着生藻类平均生物量为0.049 mg/cm~2,生物量偏低,属于贫营养型水体。2)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拉萨河秋季水质状况,拉萨河流域直孔电站上游3个采样点的水质优于电站下游4个采样点。3)通过对着生藻类的优势类群与环境因子参数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第Ⅰ类群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性,与电导率(CON)和总氮(TN)呈显著正相关性;第Ⅱ类群与DO呈显著正相关性,与电导率(CON)、pH、水温(WT)、TN和流速(Flo)呈负相关性;其中流速(Flo)与大部分生物类群呈负相关性。期望本研究成果能够为高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拉萨河 着生藻类 群落结构 水质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松措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及垂直分布

生态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我国西藏高原湖泊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垂直分布格局,于2017年11月及2018年5月和9月,在巴松措中心分7层设置采样点,利用25号浮游生物网采集原生动物.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到原生动物195种(其中春季86种,夏季93种,秋季80种),隶属于2门11纲24目43科59属.其中以肉鞭门种类较丰富,砂壳类纤毛虫占优势.垂直分布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复杂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均匀度指数大多数为1;季节分布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群复杂程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均匀度指数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优势物种和群落结构都会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总体呈现出物种多样性较低、均匀度较高,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关键词: 原生动物 群落结构 垂直分布 巴松措 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黑斑原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

水生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西藏特有鱼类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和感染情况,于2019年5—8月对383尾黑斑原进行了调查。在黑斑原消化道中共发现7种寄生蠕虫,分别为深槽绦虫未定种(Bothriocephalus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Contracaecum eudyptulae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并对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将黑斑原按整个群体、不同性别和不同全长群体进行划分,分别对其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多样性和优势虫种进行分析,并对各寄生蠕虫物种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黑斑原群体中,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Berger-Parker指数为0.37,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其感染数量、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为最高;在黑斑原不同性别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6—1.57,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3,优势物种为C.eudyptulae,雄性群体中新棘吻虫未定种也为优势虫种,两者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均较高;在黑斑原不同全长群体中, Shannon-Wiener指数为0.22—1.59, Berger-Parker指数为0.34—0.94,优势物种为C. eudyptulae或新棘吻虫未定种,感染率和平均丰度基本以二者为最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西藏鱼类寄生虫的种类组成和寄生特点,为研究体内寄生蠕虫的环境适应性及与宿主的协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黑斑原 消化道 寄生蠕虫 群落结构 感染率 平均丰度 西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林芝苹果绵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特征

高原农业 2020

摘要:为林芝本地苹果绵蚜可持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野外定期取样调查,对不同长势的苹果树苹果绵蚜的形态特性、生活史和发生动态及其天敌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林芝市苹果绵蚜以1龄或2龄若虫在果树树干伤疤、树皮缝隙及近地面根部进行越冬,在果园内或周围没有发现其他寄主。调查发现苹果绵蚜在5月开始发生有两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6月初至7月上旬,随后由于进入雨季,气温不适,苹果绵蚜发生量降低,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第二次生育高峰。不同长势树体苹果绵蚜分布、数量有所差异,但树势强弱对天敌种类、数目、分布影响不大。本次调查发现苹果绵蚜天敌有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四条小食蚜蝇Paragus quadrifaciatu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balteatus、大草蛉Chrysopapallens等6种,种群优势度分析发现在6、8、9月七星瓢虫均为该月捕食性天敌优势种,7月优势度指数位居月首的则是四条小食蚜蝇,草蛉数量较少,仅能作为一个天敌资源。西藏林芝苹果绵蚜发生严重,是由于果农过于依赖化学防治而对农业防治有所忽视造成。苹果绵蚜天敌群落多样性暂时适中,但天敌群落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保持现状的能力欠佳,因此相关产业部门应重视对苹果绵蚜的防治。

关键词: 西藏林芝 苹果绵蚜 天敌 种群动态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牧管理对西藏高寒沼泽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氮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2016 CSCD

摘要:对西藏当雄县3种不同放牧管理模式(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下的高寒沼泽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碳氮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3种放牧管理模式下的高寒沼泽植物群落总盖度差异不显著,而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差异显著;放牧管理对沼泽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增加;放牧利用显著降低了高寒沼泽湿地群落优势物种藏嵩草的高度和盖度,其优势度也显著降低,使得高寒沼泽逐渐退化。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依次降低。同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高寒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也显著降低,且高寒沼泽表层土壤碳氮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通过对比分析,冬季放牧是当前西藏高寒沼泽较好的放牧管理模式。

关键词: 放牧管理 高寒沼泽 群落结构 土壤碳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牧管理对藏北高寒沼泽草甸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样带法研究了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3种放牧管理模式对西藏高寒沼泽草甸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放牧管理模式下的高寒沼泽草甸植被群落物种数差异不显著(p>0.05),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冬季放牧、冬春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草甸地上生物量依次降低。放牧管理对沼泽草甸群落多样性影响较大,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的沼泽草甸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显著(p<0.05),冬春放牧沼泽草甸Shannon-Wiener指数较冬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草甸低。冬季放牧和全年放牧沼泽草甸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差异不显著,显著(p<0.05)高于冬春季放牧沼泽草甸。

关键词: 放牧管理 藏北 高寒沼泽草甸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